1967年春,在英国中国银行分行工作的刘本昆,在经过多次申请后,终于得到组织批准,同意他们夫妇回国工作,这让刘本昆夫妇欣喜若狂,立即着手变卖家产。
为了能早日回国,许多东西几乎是半送半卖,就连一套品质极好的公寓,也仅仅以1.2万英镑的价格就给卖掉了,怀着对国内生活的美好憧憬,刘本昆带着自己的英国妻子刘道蕊,回到了国内。
刘本昆夫妇回国后,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工作,他在国际部,妻子在进口部欧美组负责制作各种单据,日子过得充实富足。
然而,当时的新中国,才成立十余年,百废待兴,而且刚刚进入一个特殊时代,处境艰难,为了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,这年6月,刘本昆与爱妻刘道蕊商议后,将在英国卖房所得的1.2万英镑,以匿名信的方式寄给了周总理。
之所以寄给周总理,而不是捐出来,有两方面原因,第一,他们刚刚回国,对国内的情形并不了解,不知道如何把钱交给国家稳妥,第二,在英国时,刘本昆曾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,在中国分行起义,成功的保护了国家财产,对于周总理,他无比信任。
展开剩余81%把钱寄出去后,刘本昆夫妇继续过着平凡的生活,对于妻子的深明大义,刘本昆是赞赏不已,二人相识相恋,也是因为刘道蕊的正义和善良。
刘道蕊,本名多利,英国伦敦人,出生于当地一个工人家庭,贫寒的家庭,让多利自幼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。
1940年,二战中的德军,对伦敦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轰炸,多利上班的公司被迫停业,无奈只能另寻出路,恰巧当时在同一栋楼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招聘,多利成为这家银行的一员。
当时的伦敦中国银行,不仅负责英国的本土业务,还管辖着整个欧洲和非洲的银行业务,来到中国银行上班的多利,除了负责出纳,还负责给上百名中国海员发放工资,办理汇款。
这些海员在英国染上了坏风气,大部分钱都用来赌博、娱乐,这让节俭惯了的多利很是看不惯,于是,她便想方设法劝说中国海员,只要他们愿意把钱寄回国内,多利就会利用职权范围,减免他们的汇款手续费。
转眼到了1944年,这年,中国的抗日,进入最关键阶段,为了能筹集更多善款,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,在伦敦的中国银行设立了募捐箱。
可即便是永凯抗日的钱,民国政府的某些蛀虫官员,依旧向募捐箱伸手,见到这一幕的多利很是气愤,为了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,多利把募捐箱放在了柜台地下,把红十字会的募捐箱拿出。
此举,惹怒了某些人,于是把多利告到了银行经理那里,4年时间的相处,经理深知多利为人,但迫于压力,还是决定解雇多利,便在这时,毕业与清华大学的中国职员刘本昆站了出来,为多利仗义执言,在刘本昆等人的支持下,多利被留了下来。
刘本昆“英雄救美”的举动,给多利留下深刻印象,在工作的过程中,二人接触越来越多,渐渐坠入爱河,1949年,刘本昆与多利结为夫妇,婚后,多利有了个中国名字——刘道蕊。
就在刘本昆夫妇结婚的这一年,国内传来好消息,新中国成立了,作为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行,新中国自然重视,于是,在周总理的主持下,中国总管理处成立,通电海外各分行冻结资产等待接收。
然而,这个时候,台湾方面出来捣乱了,伦敦的分行经理,竟然不但不接受中行新总处的领导,还打算把大量外汇转移到台湾。
当时,伦敦分行大部分员工被遣散,只剩不足10人留守,刘本昆与人商量后,决定起义保护国家的财产,也因此被中行总行任命为襄理。
此事儿过后,刘本昆迫切地想要回到祖国,为此,他给中行总部写信,可惜未能如愿。
此后,刘本昆一直在为回国的事情做努力, 他的英国妻子刘道蕊得知此事儿后,克服重重困难,终于在1957年,摆脱了英国国籍,成为一名“中国人”。
在殷殷期盼中,夫妻二人苦等回国机会,一等就是10年,然后就有了文章开头,变卖家产、回国就业,给周总理写信,将1.2万英镑交给周总理,让他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。
1.2万英镑,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小数目,折合人民币8万2千3百多元,要知道,当时的干部,工资不超过100元,周总理的工资,也仅仅400多,这么一大笔钱都能捐出来,可见他们对国家的热爱。
捐钱的事情,夫妻二人很少提起,继续勤勤恳恳工作,后来,刘本昆升任中行国际部副经理,刘道蕊也有了新工作,在银行内负责培训年轻职工。
上世纪80年代后期,刘本昆、刘道蕊夫妻上了年纪,双双退休,过起了老年生活,可在夫妻二人退休快10年之后,银行的人又找上了门,怎么回事呢?
原来,当年夫妻二人将钱寄给周总理后,周总理很快做了批示:“个人存款,国家不能收!”,还指示工作人员将这笔钱退回去。
可刘本昆、刘道蕊夫妇,是匿名捐款,在那个混乱的年代,一时无法查找,于是,调查此事儿的工作人员,就以周总理的名义,在中行开了个户,将钱存了进去。
等浩劫结束,已是9年之后,此时,周总理已经离世,当年负责此事儿的工作人员,早已不知调到哪里去了,这笔钱也就没人知晓,默默存在银行,一存就是30年,直到1997年的一次审计工作,人们才发现,周总理还有这么一笔钱。
遵照周总理当年的批示,工作人员开始寻找捐款人,最终找到了刘本昆、刘道蕊夫妇头上,要连本带利将46.7万交给他们。
当时的刘本昆夫妇年纪大了,而且长期患病,经常需要治疗,但他们却坚决不肯收这笔钱,最后决定,把这笔钱拿出来,成立一个基金,用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。
1998年,刘本昆离开了人世,当时,他们的孩子在香港工作,只留80余岁的刘道蕊一人生活,虽然她年纪已经很大,但依旧不愿意闲着,还收了一些学生,教授他们英语口语。
2002年,因为生病,刘道蕊住进了医院,每次输液前,护士总是称呼她为奶奶,这让她有些不高兴,有一次,她终于忍不住了,对护士说:“你能称呼我为“同志”吗?我是共产党员,我喜欢你们这样叫我!”。
当时正是十六大召开,护士们便找来报纸,把关于十六大的新闻,读给她听。
2007年,刘道蕊89岁生日,这也是她来到中国的第40年,中国银行为她举办了热闹的生日聚会,生日会上,刘道蕊很开心,她说:“10年后,她还要在北京过生日。”。
可惜的是,老人家这一愿望没有达成,2013年,她走完人生路,享年95岁。
#图文万粉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11月21日基金净值:国泰中债1-3年国开债A最新净值1.0304,涨0.02%
下一篇:没有了